一把好刀,从来不以高硬度为标准

2018-11-03
978
分享


刀剑硬度,是每个刀友选刀都很关心的参考值。

我今天手痒,把古今中外刀剑都拿来测了一下硬度,不禁有新的感悟。


先说古代的刀剑吧,硬度大概是多少呢?

其实这个问题,早有研究者测试过,其中综合了欧洲古代刀剑、古乌兹钢刀剑和古日本刀的金属及硬度比较:

被测试的古欧洲剑,是维京剑中的名牌货,年代可能过千年了,平均锋口硬度在30.9hrc至36.8hrc,有一两个锋口位置达到53.4hrc 左右,刃心位置则不足20hrc。

被测试的乌兹钢刀剑,有至少300年历史,刃身包括锋口硬度值是29hrc 至37hrc。

被测试的600年历史的日本刀,刀锋则达到了59.5hrc(古代日本刀还是名不虚传的),刀脊不到20hrc。

而更久远的青铜剑,则一般不到20hrc,少数的最高才27hrc。而我亲自测试过一把中国铁装剑的古董,硬度不到40hrc。

由此可知,古代刀剑的硬度,一般都完全不能达到现代刀友的要求。


有刀友听闻后,认为硬度不到55hrc,连竹子也斩不了。

这可能是由于习惯了某些刀商把硬度值夸大之后的错误认知。

事实上古代的刀剑就这个样子,也是很锋利的。

毕竟刀剑要对付的,才不过是软绵绵又有血压在里边撑着的、随时像汽球般破裂的人肉。

我有一把菲律宾古法制的古刀,锋口硬度值平均45hrc,我拿它去斩了一次竹,结果是没有问题的,且事后无损。

这证明其实古代刀剑的硬度,还是能用的。毕竟古人就是拿着这样的刀剑拼生死嘛,怎会不能用?

而我们很多的现代刀剑,硬度值都像通货膨胀一样,动不动就58hrc,60hrc 什么的。

其实哪有这么容易达到这种硬度又保持韧性呢?

我随手测了一下手上的平价数百元日本刀,40hrc 不到。单一钢鲲鹏剑,60hrc—65hrc 。菲律宾制的中国剑,花纹钢,也是60hrc — 65hrc 。

不过斩完胶瓶子后,三者一样会钝化。为什么呢?

因为硬度数值,并不能表达出刀剑内里晶体结构的粗幼。越粗的越脆,易崩。

我测试过的刀剑中,就有48hrc 的刀,斩完猪骨后无损,而另一把55hrc 的刀,斩完猪骨后就崩卷了。

那数值代表什么?不过就一个“大概”罢了。

所以,实际上影响刀剑性能的,还是晶体结构,而影响晶体结构的,就是制作工艺。

说到工艺,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制作宝刀的古法—折叠锻打工艺。

古人智慧是无穷的,它能将硬度和韧性完美地结合。


为什么,这就跟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,通过不断的反复锻打、揉和,杂质会大大析出,晶体结构趋于紧密。

同时,高硬度材料的坚硬和低硬度材料的韧性,也会在折叠、锻打的过程中,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。

不管怎么样,我想说的是,现代刀友们,应该看破硬度的迷思,切勿执着于刀剑硬度。

而作为刀剑的制作者,则更应该尽力追求性能。

古代刀剑的硬度虽远不及当今,但都可以厮杀战场,他们已经尽力发挥手上的材料了,我们今日有材料和技术的优势,如果搞出来还是动不动就卷刃、崩口的话,真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呢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转自(周伯通)















写下您的评论吧